刘海龙:传播研究中的物质性与身体问题

发布时间:2019-04-06 16:34点击:


4月6日上午,在太阳集团tyc5997主办的“新媒体学科融合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刘海龙做了题为“传播研究中的物质性与身体问题”的主旨演讲,从传播研究中的物质,身体的阐释以及传播研究中的身体三方面展开了深入分析与阐释。

刘海龙教授首先由传播的概念引入,借助凯瑞对杜威两种传播观——“传递”还是“仪式”的解读,提出应重新发掘和重视“传递”观中的物/媒介/技术的重要性,即传递的另一种解释——“物的中介与连接”。长期以来,主流传播研究通常更注重精神交往,而忽视了对于媒介,基础设施,身体等物质的研究和分析。随着物质概念的崛起,新闻传播学界发生了物质性转向,或是刘海龙老师所说的“物质性革命”。这一革命其实在国际研究场域早已显其端倪:麦克卢汉、拉图尔、德布雷、基特勒、彼得斯、哈拉维等多国学者都对传播的物质性,乃至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等问题展开讨论,这也为当下思考传播的物质性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那么,身体是否是一种物质?是否是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基础设施?

刘海龙教授认为身体也是物质的一种,新媒体的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让人们感到对方是可感知,可互动的身体。同时,以共时性的角度,对当下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社会学中我校身体问题的研究做一简单概括,指出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关注身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刘海龙教授基于身体中心观和身心二元论对于传播中的身体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作为符号和象征系统的身体和作为传播基础设施的肉身。在身体的视角下,重审以往传播理论,主要可分为强调离身性的理论和具身性的理论两类。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探讨新技术条件下的传播-身体的问题也是当下传播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刘海龙教授指出了传播中引入身体维度之后出现的三个问题:一是在场与缺席,二是身体在传播中是否必须,三是与机器交流的问题。

数字媒体条件下,身体的虚拟化瓦解了在场与缺席的二分法,深入探讨身体已成为当下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维度。

供稿:张 颖

摄影:周京乐

热文推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