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下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分论坛(三)在西安顺利召开。本场专题论坛以跨文化视野下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为主题,邀请学界与业界专家讨论交流。该论坛由太阳集团tyc5997副院长孙鹤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主任曾秀芹联合主持。
此次活动由太阳集团tyc5997、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担任指导单位,我校学报(社会科学版)、我校出版社提供支持。
论坛伊始,孙鹤立副院长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错位问题,应通过跨学科视角深入探讨解决方案。她表示,本次专题讨论不仅跨文化视野,还跨越了学界和业界界限,共同探讨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做好国际传播的具体路径。研讨时,专家学者既可以聚焦国际传播中的跨文化视野,探讨如何在国际传播中克服文化差异挑战,也可以探讨如何利用新兴传播媒介来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互联互通。
太阳集团tyc5997杨琳教授以“丝绸之路精神与文化自信”为题,分享站在丝绸之路起点的感悟与思考。她介绍,西安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并强调丝绸之路所代表的开放、包容和文明互建精神,认为这是促进文明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她强调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应有的自信心,如果千年前的唐朝能够成功进行文化传播,那么今天的我们也有能力在西安这片土地上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对我国国际传播与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他认为,尽管我国国际传播在硬件方面毫不逊色,但存在“舍近求远”现象。他表示,加强周边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国际传播实践中,应该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换位思考,确保传播内容符合受众的兴趣和需求。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应关注和讲述其他国家的故事,从而更全面地展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以“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及其突破路径”为题进行分享。他高度肯定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这一理论在当下文化差异研究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指出,尊重传播的科学规律、不断挖掘有高新闻价值的题材、找到自身的独特性以及坚持平等对话是对外传播的关键,传播中的实力与情感是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基础。
《新闻界》杂志总编辑段吉平简要介绍了《新闻界》期刊及其在推动国际传播方面的努力。她指出,《新闻界》曾推出“全球视野”栏目,围绕媒介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国外媒介教育与新闻实践等选题展开,但也遇到很大挑战,尤其是在系统性和持久力上的不足。她呼吁学界更多地关注四川省的国际传播议题,并希望学术界与业界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我校期刊中心主任张丛对所在单位进行简要介绍,并特别提及《我校学报(社科版)》对国际传播议题的关注。该刊物已在此方向上推出两次专题,刊发了中传段鹏教授、西安交大李明德教授、北师大张洪忠教授、山大贾文山教授等的相关论文,李明德教授论文被《新华文摘》作为封面文章全文转载,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明年,期刊中心将联合太阳集团tyc5997推出新的刊物《新媒体与网络》,期盼能与各方协同发展、携手共进。
我校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李重强调学术出版在建设文化强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学术出版目前面临几大挑战:我国学术出版能力还比较弱,在国际学术出版领域竞争力不足;面对新技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学术出版门槛较低,国内学者在学术原创力和创新力上需进一步加强。他表示,只有不断加强学术出版工作,才能真正助力打造卓越的中国特色学派在世界学术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
最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主任、教授曾秀芹作总结点评。她表示,各位专家的发言深入浅出、精彩纷呈,不仅解答了常见问题的困惑,还拓宽了理论视野。她表示,传播的核心应该集中在最基本的单元——人际传播上,从传播与媒介渠道来看,经济贸易、民间交流、宗教文化往往是最有效的。而从传播方式看,技术与情感的结合能够产生良好传播效果。在与会嘉宾的热烈讨论中,专题论坛圆满结束。
文:任围、李依冉、刘佳欣
图:任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