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科】新媒体系组织开展第四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03 22:49点击:


8月2日,新媒体系组织召开了第四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系主任陈强教授主持。新媒体系党支部书记牛耀红副教授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求是》杂志的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媒体系全体师生参与研讨。

首先,牛耀红从“新质生产力一词的起源”“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新质生产力与次新生产力及旧质生产力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解读。牛耀红认为,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要理解中国经济的新环境以及全球竞争发展的新趋势,否则我们很难明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变革的关键之举,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另外,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因此,我们要建立新的大媒介观,从以交流主导的媒介哲学观转向更加关注技术主导的媒介哲学观,并且要积极适应人机协同的智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随后,沈霄副教授作为分享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我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为推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从新闻传播学科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性与高质量发展。

在随后讨论环节中,参会教师分享了学习心得。叶妮副教授认为,听了两位老师的分享,很有收获,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了“新质生产力”“次新生产力”“旧质生产力”等概念,尤其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我校“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为未来进行媒介技术创新的研究提供了指引。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从新闻传播学科出发如何在AIGC风起云涌的大潮中,立足自身优势,找到可以持续研究的学术生长点。

张铁云副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的提法,当前它的主要发力点是经济和技术领域,但并不会止步于此。生产力的核心是劳动工具或者说技术理性,以此来看,与技术相关联的学科领域当是生产力的主导者,但技术的本质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为了人与世界的互动。技术如何照面世界,在奔向实践中理性能否放之四海,技术会不会带来异化风险,这些都已经超越了技术工具或生产力的范围。正是在此意义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处在新质生产力的场域之中,本来就扎根在人与社会土壤的哲学、社会学、新闻传播等学科将大有可为。

赫中华副教授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跨学科、交叉学科培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需要跨界融合,二是需要终身学习。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跨越知识壁垒,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张媛教授认为,通过学习使得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视角和方法对于理解和传播高质量发展理念具有独特价值。首先,新闻传播学强调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对于推动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识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新闻传播学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不谋而合。最后,新闻传播学强调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这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点相契合。通过这些学习和思考,我们更加坚信新闻传播学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和所拥有的巨大潜力。

陈强教授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当前,我们正迎来以空间交互技术、区块链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为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以中国传媒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已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重构智能传媒教育体系、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新媒体系将在学院学科凝聚方向“智能时代的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下,以微短剧为原点不断布局新型文化业态研究。

本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不仅研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提法、背景、内涵以及着力点等内容,而且重点研讨了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的关系以及如何从新闻传播学科视角展开相关研究。新媒体系将在“学习强科”活动中持续挖掘新闻传播学科新的增长点,不断赋能学科建设与发展。

文字:邢鑫月

图片:刘 焕


热文推荐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