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智能传播系组织开展第七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我学院助理教授缑赫领学,系主任马晓悦教授主持,院长汪文斌教授、院长助理范晓莹出席,系所全体教师及博士生参与研讨。
缑赫老师以“未成年人的智能媒介素养”这一AI前沿问题为切入点,带领系所深入学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从条例颁布背景、条例具体内容和学科建设启示三个层面进行了分享。为了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国务院于2023年10月24日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缑赫指出,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应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现状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被滥采滥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比较突出,亟待通过立法加以制度性解决。她详细介绍了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网络沉迷防治与法律责任等条例核心内容,并建议未来可以围绕网络素养测评、智能媒体效果、保护技术研发等领域拓展研究方向,回应国家政策需要,助力智能传播系所学科建设优化。
与会师生代表结合所学内容积极开展研讨。孙鹤立教授指出,AI素养比传统媒介素养更为重要,应围绕政策痛点和社会需要,加快推进智能传播系列教材建设,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张宏邦教授指出,智能媒介是一把“双刃剑”,要注意内容分辨,防范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价值观塑造及社会风气。陈积银教授强调,应研究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体制机制建设问题,平衡智能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应试导向与素质教育需求,促进全面发展。马晓悦教授认为,未来可强化媒介素养教学课程思政元素,积极筹备教材与科普读物编撰,关注AIGC媒介素养前沿议题,拓宽学术视野、启发项目申报选题思考,推动学科发展。杨帆副教授表示,作为更基础的媒介素养,ICT素养水平差异是导致数字鸿沟形成的关键因素,值得引起关注。刘蒙阕副教授认为,缺乏网络素养咨询师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在媒介环境中缺乏有效指导,培养网络素养咨询人才成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朱利平老师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下的网络素养更多的体现为算法素养、数字素养,影响着个体对数智信息内容的有效筛选、创造和批判评估。邝岩老师表示,依托课题推动网络素养科普读物的编撰较为迫切,有利于促进健康网络环境生态。博士研究生代表万婧认为,快手等平台加强了未成年人保护内容规制,可以减少媒介环境对数字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但其算法推荐偏向尚需优化,以确保内容生态积极健康。
最后,汪文斌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强调学习强科是业务研讨活动,第一阶段是学习研讨,第二阶段是行动清单,要抢抓、真抓、实抓,带动学科建设发展。他认为,学院应当抓住人工智能这一关键机遇期,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指示、报告入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与政策痛点,重点关注智能技术、伦理与治理问题,了解国际国内学科发展趋势,和政府部门有效对接科研教学资源,与业界媒体文化机构有效对接社会需求,巩固传统基础,抢占新兴高地,充分发挥利用交大“工字牌”的人才资源平台品牌优势,推动智能传播学科方向一体化发展。
此次活动还进一步讨论了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第二阶段规划方案,以及第五轮学科评估分析与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