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科】新媒体系组织开展第九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4-11-01 10:08点击:


 10月30日,新媒体系组织开展第九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新媒体系主任陈强教授主持,张媛教授领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系列思想,叶妮副教授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理论学习,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学习分享,新媒体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研讨。

张媛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我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切入点,指出要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等重要论述。张媛教授认为,当下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为此要加强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构筑良好精神家园、创新宣传与话语体系、意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最后,张媛教授还提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外传播研究要做好学科融合与协同探索、提炼共识符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图一:领学人发言

叶妮副教授进一步分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实际行动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叶妮副教授认为,作为新时代的研究者,第一,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党我校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第二,要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三,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二:分享人发言

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代表结合所学内容积极开展研讨。陈强教授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是一座富矿,新闻传播学大有可为,其中一个关键议题是“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对此可以与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紧密结合,如考虑借用微短剧、短视频等新媒介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牛耀红副教授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键落在了“共同体”,共同体意识越强,讲故事的效果越好,效能越强,这为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诸多启发,如考察乡村地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对于维护乡村社区团结与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影响。沈霄副教授提出,要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工作,需要先厘清诸多“共同体”的概念意涵,如命运共同体、想象共同体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起点所在。刘焕副教授则立足于实践角度,认为如何找到具体的、可落地的、可实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路径,是对内实现民族团结、对外做好民族文化传播、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软实力的重点。赫中华副教授从自身研究兴趣出发,提出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要在个体、群体、社会的三元关系中找到研究脉络,例如在个体角度可以从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心理路径出发,还可以结合心理融合、心理嵌入等视角展开思考。张立教授表示,“互嵌”是理解民族工作的重要视角,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紧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校“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一重大论断开展相关研究。

博士生张杨一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可以与国际传播、对外传播、精准传播等领域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其研究价值。博士生刘兴澳认为,无论是对内的民族团结,还是对外的民族文化传播,都可以落脚到视觉传播这一具体的切入点去考察。博士生李彤钰表示,不仅要从宏观理论层面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顶层指向,还要在微观实践层面把握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操作路径。博士生赵汉卿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研究者可以从主观意识的形成机制、过程、脉络为具体的切入点开展研究。博士生刘胜华表示,文化视角、符号视角、媒介治理视角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我们要打开跨学科的研究思维。博士生饶金涛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理论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及作为其子系统的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

图三:师生学习共议

本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深入学习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我校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更激发了将民族工作与新闻传播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热情。未来,新媒体系将持续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以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探索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建设与微观民族文化的传播实践。

热文推荐

Baidu
sogou